热搜关键词:
升级换代机器人不容错失制造2025的机会
国际金属加工网
先进制造 ◇ 系列技术讲座
1月11日13:30-17:00 2023 Ansys中国机器人行业典型研讨会
冬至前3天,一篇文章悄然出现:“你觉得,马化腾、名光、施振荣这三个华人船王T5670,能搞出一个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新高地么?”
戊辰夏夜,“网络+”热潮席卷,贴文贴文,而《美国已进入“新硬件时代”》又把视线聚焦在“重视制造”。就在马化腾他们三船王聚首的大约一个月之前,中国政府网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这份备受高度关注的重磅方略,“删去版”也超2万字,“部署了全面实施制造大国战略”。紧锣密鼓,几天前,“国家制造大国建设领导小组”又宣布成立……这是“互联网+”的夏日,也是“制造大国”的夏日。
去年也是夏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
不久前,首个民营民营企业建造“随处工厂”的新闻,引发加工制造业对“机器变阵”的空前高度关注。即使是“制造”的,即使是“精于计算”的民企,所以这一动态被视作了风向标的意义。该民营企业一位黄姓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直到冬至这一个多月来,要去参访自学“机器变阵”的民营企业团体,已经多到“难以应付”……
本报记者多方采访。从业界,到学界,李二“当下是升级换代机器人不容错失的quarterfinal”——“就像20年前我们赶上it业的蓬勃发展机遇,产生了很多比肩世界水平的it界上流社会。目前升级换代机器人已至这个quarterfinal,抓住机遇就会有足够的机会和市场,错失就很被动,污斑门槛越高”。而上海及长三角亦已积极探索在前。
节骨眼上,尤需警惕“高烧症”。
“第三国际部”来了
机器变阵,在工厂的实际情况到底怎样?
本报记者走进炼铁厂。类似的“随处工厂”,上海2007年就有填充机制造商吉蒙县集团迈出第一步,尝试使用机械臂替代劳力的积极探索则早在1993年。这是第一间大规模投入工业机器人实现自动化生产的大陆家电民营企业。本报记者最近参访其填充机钣金炼铁厂看到,三条产线,全是机器人,早已实现开站生产。
大量机器替代人工,这在吉蒙县集团被称为民营企业“第三国际部”。
27岁的江苏宿州小伙娄德明,高职毕业后进入吉蒙县,一干就是10年,他见证了吉蒙县产线“机器换人”的进程。
“最初我在钣金炼铁厂,钢锭拿进拿出,人在两台设备中间跑,你能看见的是眼前双须飞舞,耳旁机器轰鸣,一天下来整条线20个女工个个腰酸气喘病、面无表情。”2007年大量上马机器人,娄德明发现“人离设备愈来愈远,全厂的人愈来愈少”,但同时即使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不再像以前机械无趣,女工流动率大大减少,对民营企业更为忠诚。目前他是顾员,6人负责8台机器人,娄德明向本报记者算了笔账:流水线工头一般以件计价,刚组织工作那两年他累死累活也就1700多元月收入,如今每人至少操作2台机器人,赚取6000元“不费劲”。
新一代的务工对组织工作环境要求更高,一些艰苦、枯燥的组织工作岗位往往招不到工人,民营企业招工愈来愈难。吉蒙县自2007年设立机器人“第三国际部”以来,计划到今年末投入使用356台机器人,减少1000余人。在女工们眼中,娄德明格外好学,被民营企业评为“精益生产标兵”。对机器人的娴熟操控让娄德明消失了起初“失业”的担忧,反而端稳了“高级中产”饭碗,不久前在家乡县城花了50多万元积蓄买了套当地的知名楼盘。如今他的愿望是同在浦东一间汽车零部件民营企业组织工作的妻子,尽快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能在安装了机器人的产线上组织工作。
机器变阵,在业内的高度关注程度到底怎样?
本报记者不久前在一场“机器人与智能武器装备应用领域的机遇和挑战”高峰高峰论坛上看到:研究者台上讲,他在下面记,腰板棱状脖子高竖,话音刚落便起身提问,“云端机器人产业发展链怎样建设?”“机器人智能武器装备怎样与产业发展结合?”来自江苏蚌埠一间名叫赖埃的填充机制造民营企业总经理胡小兵,努力自学了什么叫工业4.0,也知道制造业应用领域已经掀起“机器变阵”、由“制造”向“韦谢列”转变的风潮,但对“什么机器,换什么人,怎样换”等技术性问题则毫不清楚:“我们江苏本是种植业大省,但现在感觉劳动力很吃紧了,像我们这种组织工作环境不算好的民营企业,员工流失明显,什么样的岗位能由机器来替代,是我今天来自学的目标。”
“忙于产销两端的制造业应用领域的民营企业主们,好多年没有这样沉下苦心自学了!”主办方的周怀北教授说,类似高峰论坛国内每年不下30场,都很火爆.
机器变阵,在政府的推进层面进展怎样?
本报记者在江苏吴江参加高峰论坛期间,感受到了各方的极大热情。交银国际投融资主管郭世海专程从香港赶来参会,手捧一本该会手册对照研究者名单,带着资本的嗅觉奔走会场、餐厅乃至房间,希冀在机器人产业发展这片蓝海觅到投资目标,“换下名片,混个脸熟,一个也不能错失。”当有人告诉他不久后天津有场规模更大的类似峰会,他欣喜难耐,回去首要任务便是加印名片。吴江当地,大小民营企业负责人几乎悉数前来自学。这座县域经济位列全国前五的地方,提出举全区之力打造一个代表吴江先进制造业水平的示范园区——吴江智能武器装备产业发展园。该区人社局局长王海鹰透露,会后就有41位研究者,与当地民营企业亟待技术突围的30余个项目实现对接。
民营企业需求,资本垂青,研究者引领,政府推动,这是“机器变阵”在当下中国制造业升级进程中的典型情境。
制造民营企业不得不正视这场悄然降临的科技革命。
2014年被业内视为“中国机器人发展元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冠以机器人产业发展园的项目不下50个,东中西部均有分布,规划投资额超过5000亿元。
然而,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国内多数机器人民营企业是在拼装机器人,做设备集成,真正做研发的公司“一个手掌就能数过来”。
机器人是典型“三高”行业,技术密集度高,人才密集度高,资金密集度高,投入需求高,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民营企业不多,多数厂商处于核心技术缺失状态。民营企业中,机器人上马后成为摆设而冷落一边的失败案例,在一些纺织、陶瓷行业也时有出现。一大原因是没有相应人才操纵,以及产线不做相应自动化改造,机器人难有用武之地或效益并不理想。业内人士担忧,过热的投资使得整个市场进入到产出非常低的状况,这就让下一步机器人谁来投资、谁来发展成为一个难题。
一位工程师出身的机器人厂商负责人对“机器人高烧症”发出告诫:盲目跟进只会像曾经光伏太阳能那样“低端泛滥”。他认为靠砸钱和靠挖人都做不好机器人,人才和技术经验的积累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速成。68岁的工业设备检修研究者、自称“一辈子与工厂打交道”的广州大学李葆文教授说,中国制造业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处于1.0时代,有的处于2.0时代,处于3.0向4.0过渡的行业民营企业还不多,据他观测“机器变阵”还只是部分地区部分行业部分民营企业在试水,推进程度也难说顺利。业内研究者指出,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要完成不久前国家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三步走”战略(即我国到2025年迈入制造大国行列,到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大国阵营中等水平,到2045年进入世界制造大国前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个悖论是,最亟待机器人改造的产业发展,往往越困难,比如陶瓷烧制及上釉等,机器人还无法智能到像人工这样精准作业。
此外,合理规划、找准定位、系统提升,对成功使用机器人至关重要。吉蒙县集团李海滨介绍,机器人最适合的岗位是那些需要重复多次简单作业的岗位、劳动强度大的岗位、作业环境较差的岗位。比如搬运填充机,填充机每台重量都在10至15公斤上下,人工平均9秒搬运一台,机器人则是7.5秒到8秒一台,生产效率就是从这看似不起眼的一秒钟里得到提高。平均起来,一台机器人的生产能力至少相当于3个工人。
“本不该人干的活,人们不愿干的活,比人干得好的活,都将由机器人来干。”机器人研究者、新加坡科学院院士葛树志说。
李葆文教授担心,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后,全社会技术性失业的情况可能严峻:“机器人全面应用后,将会释放出2亿多就业人口,他们中有多大比例能被迫转型为技术人员,或转投服务等行业,乃至创业自谋出路?机器人和劳动力消长的深远影响,我国要在法律法规、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等方面尽早做好预案组织工作。”
升级换代机器人须弯道超车
本报记者再到上海新时达机器人公司探访,它是“自力更生”的升级换代厂商。
“机器人的软件、控制器、驱动器以及本体等核心部件,都是我们自己研发。”新时达副董事长袁忠民充满自豪。机器人制造的六大部件,软件最为重要。国际巨头库卡唯一抓在手里的就是软件,别的核心部件都从通用等厂商买来。
截至目前,机器人大规模应用还只在整车生产行业,我国机器人的应用正是从上世纪80年代的合资车企上海大众而来。那么,升级换代机器人将来是否能和abb等四大国际巨头一样,挤入整车生产?对此,新时达副总经理周朔鹏认为,传统汽车制造应用领域的巨头们格局已定,而新能源汽车将来一定能大规模生产,是值得期待的新增市场,所有厂商机会均等,大家目前都在起跑线上,“新能源汽车国家层面非常重视,升级换代机器人一定要努力,进入其产业发展链占据市场”。
除了核心技术竞争、主要发展应用领域,在产品突围上,则要走差异化路线。
不止一位研究者向本报记者表示:“天地很大,不直接和国际巨头竞争,专攻一个应用领域做精做强,能助推升级换代机器人‘弯道超车’。”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联盟统计显示,形形色色升级换代机器人共有9000多台,只在焊接、喷涂还有搬运等类别做得比较出色。面对国际巨头们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的情况,周朔鹏坦言国内厂商“是个一学会走路就要和成人搏斗”的局面。但是好在中国的市场足够大,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曾预计2013年至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总增长高达52%,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要占据市场,自主创新就要跟上,投入就要舍得。国家机器人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将来机器人研发投入要占总销售额的5%,而新时达每年的研发经费在8%左右。
上海机器人协会创始会长徐建国表示,上海已是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最密集的地区,产量约占全国7成;机器人产业发展中的四大门类,也齐聚上海。按规划,到2020年,上海机器人产业发展争取达到800亿元产业发展规模,成为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工业机器人及服务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中心、高端产品制造中心。徐建国反复强调:“机器人产业发展要发展好,必须发挥国有资本战略投资的带动作用,各地加大示范应用的支持力度,行业应当建设机器人产业发展公共创新支撑平台。”
( 文章来源:网络 )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 或 。
工业机器人填充机械加工举报此信息
网友评论
匿名:
回复
取消回复
还没有人评论过,快抢沙发吧!
请填写验证码:
昵称
评论
相关链接
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加工产线该怎样设计
23-01-09
多边折弯中心与机器人的有机结合:萨瓦尼尼P-Robot解决方案(上)
23-01-06
当打之年!5G进入工业连接新时代
23-01-05
国际金属加工网2023新年特刊:中国新发展 世界新机遇
23-01-04
优傲预测:2023年协作机器人市场五大自动化趋势(上)
22-12-30
ABB机器人超级工厂在沪正式开业
22-12-29
新能源锂电制造背后的未来“韦谢列主力”— AMR工业移动机器人
22-12-29
igus轴承:全球首款全自动工业干式清洁机器人升级啦!
22-12-28
易格斯2023:坚持创新与合作,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22-12-21
322台,中国机器人密度超越美国
22-12-19
工业机器人自动化行业的十大趋势22-12-19ABB超级工厂用机器人制造机器人
22-12-19
全球知名机器人制造商Universal Robots入驻igus的RBTX低成本自动化市场
22-12-16
高性价比的贴标机器人荣获2022年ROIBOT奖冠军
22-12-16
igus收购Commonplace Robotics的大部分股份,大幅提升创新能力
22-12-16
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韦谢列”人才 | 库卡机器人助力现代教育再上一层楼22-12-16英特尔助力机器人产业发展升级,“机器视觉+”将行之何方?
22-12-15
FANUC产品推荐
22-12-14
北京发那科: 韦谢列无限 . 发启未来
22-12-14
并联机器人在3C应用领域零部件加工的应用22-12-13
最新反馈
注册获取更多行业信息
暂无反馈
无须注册,轻松沟通
姓名
单位名称
电话
电子邮件
留言
详细需求信息请在此处填写
【本文标签】
【数控加工图片】版权所有
咨询热线
13751188387